位置:坏男人网 > 社会万象 >

做不到同样对待 如何去爱孩子

来源:小编整理2017-07-06 13:59作者:陈亮

  有了弟弟后,十岁的姐姐突然病了 “你们好吵好吵啊。”殷敏的爸爸妈妈最近发现一向乖巧的女儿像是变了个人儿,只要跟她讲话,她就觉得很吵,非常吵,连碰她一下都不行,不知道为什么就情绪激动,甚至在地上打滚。

  到医院做了各项检查,身体各项指标一切都正常。“我孩子这是怎么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来到南京脑科医院,求助《精神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生导师陈图农。陈主任日常出儿童心理门诊,经过了解后发现,女孩这种类似歇斯底里的发作,主要是为了获取父母的关注。 “女孩十岁,性格比较内向,有个年纪还很小的弟弟。

  从独生女到成为姐姐,在生活中,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关注难免会变少。当想要而不得的时候,无意识中,她会要把内心的渴望转变成所谓的‘发作性’的躯体表现。而此时,父母担心她身体出了问题,开始特别关注她。”陈主任表示,很多孩子这不舒服那不舒服,实际上就是引起关注的一个表现。就像有的小孩一上学就头痛肚子疼,一考试就生病,都跟父母的关注度有关系。 父母不恰当的关注易致情绪问题 近年来,老大各种激烈反抗妈妈生二胎的新闻不绝报端,未孕前坚决不允,孕后态度冷漠排斥,有人感慨,“独生子女怎么这么自私!”对此,陈主任表示,出现所谓“二胎问题”,其实是父母在对老大的教育过程中就存在问题,有了二胎弟妹只是一个诱发因素,将问题爆发出来,二胎不是决定因素。

  首先,是界限不清晰。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往往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形成了“你包括我我包括你”过度的包含关系。父母将自己的愿望、期望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实现自己愿望的代理者。很多出现问题的二胎家庭,会出现这种亲子关系的界限不清晰。没有准备生二胎之前,父母把所有的愿望都投射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按照父母想象的样子在成长,其实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现问题。出现二孩后,第一个孩子的问题就表现出来了。

  如果没有二孩的出现,孩子发育过程可能会矫正不良倾向。孩子上学,接受了初中高中教育以后,和更多的同学、老师的交往等,不断社会化后,他可能会慢慢地把原有的一些问题调整过来。一般来说老大年龄在11岁以下,自我意识发展尚未充分发展,社会化发展未完善,更容易出心理问题。因为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外界信息认识可能产生偏差。

  譬如,对父母照顾二胎弟妹的行为,会解读为不喜欢自己了,自己很孤单啊等等。 其次,在二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理念一定要有一致性,有统一的规则。规则不清,孩子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妈妈不同意吃冰淇淋,爸爸讨好孩子偷偷给孩子吃;老大不可以看电视,老二整天看动画片;今天妈妈情绪好,孩子想干啥都行,妈妈情绪不好,孩子哪里都别想去。

  这些就是规则不一致,孩子就无所适从。有了二胎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父母规则不一致,易导致行为问题。而父母不恰当的关注,会导致情绪问题。 过度关注孩子,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什么样的表现都是“好得不得了”,孩子自己无法对自己的感受进行正确理解与表达,无法正常表述喜怒哀乐,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父母对孩子关注不足也容易出问题。孩子缺乏安全感,一旦父母离开身边,就会感到莫名的焦虑,甚至转换成躯体表现。殷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做不到共情,如何去爱 其实,不仅是二胎家庭,任何家庭关系中,最基本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共情能力。所谓的共情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父母能从孩子角度理解和感受,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孩子也就能理解父母,理解其他人。在诊室日常碰到的问题当中,很多家庭都不具备共情能力,孩子要表达的意思、内心的需求,父母不懂。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