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汪精卫如何从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一个铁杆汉奸

来源:小编整理2016-08-04 09:25作者:陈亮

  汪精卫,其实名叫汪兆铭,祖籍浙江山阴,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历史上多称其“汪精卫”。早年汪精卫投身革命。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先后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和中央宣传部长。汪精卫当年曾以行刺大清摄政王而一时轰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被国人称为热血志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甘冒风险行刺亲王的革命志士为何结果竟然蜕变成一个千夫所指的铁杆汉奸呢?那就从有关资料中所披露的汪精卫的人生轨迹来寻找历史的答案吧!

  汪精卫于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午夜,谋刺摄政王载沣,地点选在什刹海边的银锭桥。此前已谋划两三年,事机极缜密。他以为革命党行事,不能以一般运动为满足,并且这些运动多在海外展开,而于内地是较少声响,这时不但立宪派人物颇多攻击,就连革命党之大手笔章太炎先生也颇有微词。此前一年,同盟会内讧,革命气氛顿形低沉。因此濒临北上之前,汪精卫作为孙中山的助手,曾留信给孙中山。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得知其情后,欲阻其行,但终未果。

汪精卫

  但是,在汪精卫当年二月二十三日所埋炸弹因有新掘土痕而被消防警卫队窥破。当局顺藤摸瓜,终在三月七日把汪精卫等人捕获。捕后尝有长达四千余字的历史供词,指斥立宪之虚伪,倡言革命之必需,恣肆汪洋,回肠荡气,为同志推卸责任,而揽之于己身,并抱定必死的决心,期以振起中国,为“后死者之责”。他曾有诗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诗义薄云天,传诵一时。

  当时,国内外舆论以为汪精卫必死无疑,一般顽固官僚,原也作此主张。后由警、政多方要人会审,尤以肃亲王认为立宪时期杀一志士,除迫更多党人铤而走险以外,别无好处。遂改为终身监禁。可见,清廷当时心理上已为革命党所慑伏。黄克强认为,人民在迫不得已时,方可从事暗杀之道。汪精卫在革命党内起重要作用,又以稳重著称,所以此次暗杀实属唐突。清政府留之不杀,算是聪明。如开杀戒,崇拜他们的血气方刚的青年就会以血还血地进行报复。后因革命形势飞速发展,次年也就是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数月之内,光复达十五省之多,而汪精卫也在这一年9月16日获释。

  汪精卫乃一介白面书生,眉目朗然,如玉树临风。清末民初之际,他倡言革命,雄辩滔滔,为《民报》主笔,极得孙中山先生的信任。银锭桥事败被执将责任尽揽己身,而开脱同志,成为当时党内佳话。即在清廷当局,也为之敬畏不置。后来为了和蒋介石争正统之位,竟千方百计逃出轰炸区去给敌人叩头,前后悬殊如此天差地隔,真是一龙一猪,南桔北枝都是他了。他之所以费尽心机作了儿皇帝,这种可怖的变态心理,足供心理学家作样板研究了。

  后来,张恨水先生的作家朋友纳厂有一篇论人物评价的文章,其中说“声伎晚岁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清白俱非。”其言十分沉痛,有人借来评骘汪精卫,也甚恰切。

汪精卫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