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明仁宗知民间疾苦不兴土木 明宪宗堪称特务皇帝

来源:小编整理2016-03-21 15:18作者:超多

  “你去过十三陵吗?”如果问住在北京的人或来北京旅游的人,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过。但是绝大多数说去过的人其实只是去看了长陵、定陵;最近几年去过的,可能还看了经过重修、新开放的昭陵。真看全13个陵的人不多。10个没有开放的陵中,有4个解放后修缮过(献陵、景陵、永陵、思陵)。其他6个陵从2005年起开始陆续修缮,到现在已经完成5个陵,裕陵正在修复中。修复前,这些陵破烂不堪,不仅陵门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毁,而且仅存的明楼也坍塌得快成了一个个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郁郁葱葱。

  十三陵之最

  长陵:最大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东郊的钟山。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率军攻入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永乐”。14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没有将皇后葬于南京,而是将现在十三陵一带的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工修建地宫,埋葬了徐氏,随后建筑地面建筑,是为长陵。1421年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京。1424年朱棣病逝于漠北征途中,当年葬于长陵。

  长陵是永乐皇帝在世时经营了十几年的庞大工程,又有将陵区建为“御外”和“制内”两用的城堡式防御体系的规划,因而它本身的雄伟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朱棣一开始就把十三陵一带视为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长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红门不仅是长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历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各自另设的。

明仁宗知民间疾苦不兴土木 明宪宗堪称特务皇帝

  长陵的祾恩殿是十三陵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当时的祾恩殿,面阔66.5米,进深29.1米。这是我国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林立在殿内的32根楠木大柱,高达12.6米,直径1.12米,两个人合抱不拢。长陵得到后来明朝各代和清朝的修缮,因而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清朝修缮时费用有限,使用了拆其他陵的材料修补长陵的办法。所以,只有长陵的陵门、享殿是原制式的,其他各陵都被缩小了陵门和享殿的门面。

  献陵:最俭

  长陵以北第一个陵是献陵,建于1425年。献陵是诸陵中最朴素的陵,埋葬着仁宗皇帝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献陵也是诸陵中唯一祾恩门和祾恩殿与方城、明楼不在一体的(因风水),中间被一个土坡隔断。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献陵门面是修缮过的方城的“三座门”和门前的桥,从门缝中可看到里面祾恩殿的基石和修缮过的明楼,整个陵墓就这点地面建筑,确实简朴,而桥南不远处陵墓的正门和祾恩殿几乎完全被毁。这是我惟一没有看到无字碑的陵。

  仁宗是永乐皇帝的长子,在位仅十个月,但由于很早就在太子位上协助父亲理政,又处于开国初期,他关注百姓疾苦,善于重用贤才,并建立对己的纠错制度。史书记载,大理卿戈谦上疏时言词激烈,仁宗恼火,虽没治罪,但以后每当言事时,对他怒目而视。大学士杨士奇对仁宗说,他是根据您的号召陈言的,如果这样对待他,今后谁还敢说话?于是仁宗下诏自责,并任用戈谦为副都御史到四川查办案情。史籍对他的评价是:“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他临死前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其子宣宗皇帝遵从了父亲的指示,一切从俭,一个月就建成地宫,三个月完成地面建筑。

  景陵:最小

  宣宗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孙氏的景陵,建于1435年,位于长陵以南。这是诸陵中除了思陵(亡国皇帝崇祯的墓,本来是其贵妃的墓)外最小的陵,解放后修缮过,明楼完好。现在看到的祾恩殿的基石是嘉靖皇帝指示扩建的,但陵墓的整体规模仍然是原来的。它的宝顶呈长方形,而不是圆形,这是由于依山势而建自然形成。

  宣宗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孙子,尚处于明朝“创业”年代的后期,他在位十年,注意节俭,反对奢糜,善于用人,本人能书善画,精于骑射。1428年在喜峰口迎战骚扰的蒙古部落时,一人接连射杀敌人三个前锋,以致敌人见了黄龙旗就跪地请降。后来的明朝皇帝只是凭血缘关系在位,再也没有这样的功夫了。宣宗皇帝开了皇帝微服私访的先河,扮作王公家使、校尉,不过他不是为了了解民情,而是出去斗鸡走马,图个自由玩乐。

  几年前我看到的景陵,大门前还是一片空场,从无字碑走到大门无障碍,现在陵门前西侧变成了停车场,无字碑被停放的卡车包围,陵门前被铁栅栏围住,里面种上了菜,为了输水灌溉,陵东侧高悬一根水管,整体风景被破坏。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