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南宋时期士兵不吃小米是怎么回事 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的奇葩故事

来源:小编整理2019-12-10 17:27作者:Mao

  要知道古时候,经常打战,很多人都吃不饱,但是为什么宋军中的江浙、福建人,宁肯饿死也不吃小米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六》记载:”是时,黾山沿路有金人遗弃粟米山积,独成闵之众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不下二三百人。”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当时金军侵犯黾山后撤退,沿路遗弃大量的粟米(小米又叫稷、粟),这些粟米长得像草一样,而成闵的军人多来自福建浙江,没吃过粟米,因此每天死亡的人不下两三百人。

  看记载第一感觉是这些闽浙南宋军人是因为吃不惯粟米而被活活饿死的,不过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不可能有东西吃却不吃,看看我朝近代大饥荒年代甚至连树皮、野菜、观音土都吃,何况粟米当时是北方主粮呢?后翻阅《宋史·成闵传》可猜测一二,里面有这样的描述“十一月,诏回援淮西。

  闵喜于得归,冒雨兼程趋建康,士卒多道死”。成闵为了早日回朝,冒雨兼程赶回建康,大雨淋湿粟米,本身吃不惯的士兵吃到泡水霉变的粟米更是难以下咽,这种情况下多半发生了传染病,一日死两三百人恰是最好的解释。那为什么这些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呢?

  南宋人生活条件一直很好,平日里最差也就吃白米,从没见过小米和麦饭,认为那是牲口才吃的东西!

  原本宋军中颇有一些北方人的,是随着朝廷南迁而来。然而自从宋金签订了绍兴和约以后,南宋便相继遣返了北方籍贯的百姓和士兵,根据和约,亦不许逃难而来的江北百姓投奔南宋。故而,在绍兴末年的时候,南宋军队中的士兵,基本全都是南方人。南北之隔阂已经非常深,北方之小米和麦子,对南方吃白米的军民来说,颇有些“难以入口”。他们平日里不吃麦饭,认为麦饭是贫民才吃的东西。而小米比麦饭还不如,就和吃糠一样。

  需知,吃小米一直是清苦的象征,所谓“小米加步枪”,就是用来形容条件艰苦,态度乐观的。宋军士兵宁肯饿死,也不吃“那玩意儿”,是其习气使然。

  宋军的骄堕习气:朝游暮宴,奉养奢侈,不可尽述

  南宋士兵,自绍兴讲和以来,风气非常差。《宋史》上说,“自讲和以来,将士骄惰,兵不阅习,敌未至则望风逃遁,敌既退则谩列战功,不惟佚罚,且或受赏”。又说,“二十年间,享其富贵尊荣……黄金白璧,歌童舞女,充其私室。

  朝游暮宴,其奉养奢侈,有非言之所能尽者。孰肯披甲胄,执锋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哉?”一天到晚歌舞升平,朝游暮宴,酒足饭饱,不可尽述,这是南宋朝廷内部自己都有的认识,觉得这样的将士若是上战场,是不行的。

  果不其然,即便是打了一次胜仗,到头来居然守着粟米饿死。这就好比你喂一条小狗,天天给他吃香的喝辣的,忽然有一天给它个干馍,它就不吃。但饿久了,它什么都吃。

  都知道小米产于北方,所以北方人应该是喜欢吃小米的,而南方人并没有见过小米,更不用说吃了,所以吃不习惯是最大的原因。再加上战争期间条件的艰苦天气的恶劣,小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存,使得原本就不习惯的南方人更加难以下咽了,淡而无味的粗糙的小米让南方人觉得如同嚼蜡。

  不得不说真的那种习惯待久了之后,对于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真的是一口都难以下咽啊!

  但这背后其实还有一种故事在其中:《宋史》记载了成闵一件很经典的事情:

  “闵喜于得归,冒雨兼程趋建康,士卒多道死,朝廷所给犒师物奄归己,不及士卒。士卒有怨言,闵斩之。”

  翻译过来就是,话说有一次,宋高宗派成闵去打仗。仗还没开打,又调他回来。成闵非常高兴,就下令三军快速回撤,生怕后面有追兵。因为逃得急,很多士兵就被活活累死了,朝廷发下抚恤金给“烈士”家属,全被成闵贪污。这件事在军营里传开,导致很多士兵都有怨言,成闵则把有意见的人统统处死。

  这种视三军将士性命如“粪土”的大将军,他手下的士兵出现这种“饿死”的情况,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即便没有小米,成闵八成也会栽赃士兵是不肯喝水渴死的。因为,士兵如果死的话,朝廷一定会发抚恤金,这钱,最后一定会落在成闵的腰包。

  但是,成闵这谎话扯得太没羞没臊了,竟然栽赃被他压榨而死的士兵,是因为拒绝吃粟米而饿死!

  所以这历史都是最后活着的人写的,这些士兵被冤枉的好严重啊!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