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坏男人网 > 历史 >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解析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赏析

来源:小编整理2017-05-11 23:07作者:林毅
新闻阁历史事件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历史、历史故事、世界历史、历史人物、历史图片、考古发现、野史趣闻等一系列的历史相关内容。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是唐代诗人杜甫在进入蜀地之后所作的诗歌,诗文的前面的一、二两句用以描写景象,而第三、四两句则用来抒情,全文托景抒情,意味深长。杜甫在这首诗中借美好的乐景来诉说哀情,用客观景象与自身感受的反差对比来强调诗人自己思乡之情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韵味。

江碧鸟逾白

江碧鸟逾白

  诗歌的主要意思表达的是,翠绿的江水将小鸟的羽毛衬托得更为洁白了,青山苍翠欲滴,鲜艳的红花有如即将燃烧的熊熊烈火一般。眼看今年的春天就要这样过去了,到底何时才是我回归故乡的时日呢?

  杜甫的这首诗创作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在蜀中躲避战乱。幸得朋友们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颠沛流离的一户人家得到了暂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在浣花草堂的这些时日算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光。然而由于杜甫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因此即便在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无时不刻不在担忧着这场未能平息的战火,时刻都深切期盼着能够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这首诗歌中,诗人通过描写春天里的美好景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对故乡的思念。

  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典型的触景生情的表达,其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情景交融的描述,前两句将景色写得清新秀丽、沁人心扉,深有朝气;而后两句笔锋一转,表现了春光虽好却匆匆过境,最后一句则是从内心深处表达了浓浓乡愁。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绝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诗作无数,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时,知道安史之乱已平,心境十分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笔做此佳作《绝句四首》组诗,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数第三首: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之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早早地在小学课本就目睹过这首唐诗佳作的风采了。诗歌的前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而后两句则表达诗人在看到吴船时产生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译文是:两只黄鹂鸟在青翠的柳条之间轻快悠扬地歌唱,白鹭排成长队直直地冲向蔚蓝的天际。我呆立在窗边,能看到远处西岭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门前停靠着由万里之外的东吴赴此而来的渡船。

  诗歌以极富生机的美丽景象起头,一开始就给人营造了一种清新畅快的情绪氛围,在诗歌的前两联中,杜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眼前的这幅春景,翠璧的绿色、黄鹂的歌声、飞天的白鹭,动静融合,交相辉映,十分传神。且在前两联中,杜甫以“两”对“一”,以“横”对“纵”将风景写得生动活泼,写出了自在的舒适感,也写出了自然的开阔。

  后面两句中,诗人在窗前瞭望,因为早春的空气清新因而能看到远山的积雪,推远了意境,最后一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的复杂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乡却未点破,在希冀与感怀之间显得意蕴深长。

  • 今日热点
  • 一周排行

名人资料

更多